威海市人大代表、文登市西楼社区党委书记鞠小平总是很低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是那么一句话:“西楼村能有今天,关键是要靠市委和办事处党委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全体西楼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热爱自己的家乡,关注父老乡亲的冷暖,这个工人出身的人大代表的确不寻常!短短10年时间,西楼在鞠小平的带领下,不但从一个脏、乱、差的“三类村”一跃成为我市经济实力最强、人均生活水平最高、生活保障最全的村居,还通过兼并联合,带动周边弱村发展,成为村居共建新农村的典范。
“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
论阅历、论成绩,在威海可谓家喻户晓。然而, 鞠小平却很不愿为名所累,他的解释是:“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就要把全身心奉献给乡亲们,不需要赞许,只要大家给一个客观的评价。”
鞠小平1956年出生,土生土长的西楼人,在绵远流长的“文登学”熏陶下,自幼形成了“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造福家乡、奉献社会是他最大的夙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城中村的西楼有大大小小12家企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人心涣散,企业纷纷倒闭,最后只剩下5家。没了土地,很多人又失去工作,村子开始变得不稳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层出不穷,曾经的“风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三类村”。 2001年11月3日,西楼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鞠小平成了西楼的当家人。
当时的鞠小平有自己的铝合金厂、运输车队、饭店等,每年收入不菲。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为什么还来接这个烂摊子?对此,鞠小平说,“我是西楼人,不能让西楼就这么乱下去,我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上任当天,鞠小平就公开承诺:一年内西楼变不成全办事处最好的村,他不拿工资;两年内还变不成最好的村,他自动辞职。
可是,除了5家半死不活的企业、40多亩郊区荒坡地和账面上仅有的160万元资金,西楼没有任何优势资源,城区没有一寸空闲土地,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守着鱼塘吃鲜鱼,靠城就要做足城文章。”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西楼的现状后,鞠小平认为,西楼最大的优势就是位于城区,土地寸土寸金,发展服务业大有可为,而城郊40多亩荒坡地发展工业将大大提升土地价值。这样,既使原有企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通过办第三产业来安置居民就业。于是,鞠小平提出“发挥守城优势,实施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即利用40多亩荒坡地建项目区,将城中心的企业搬到项目区,倒出来的黄金地带办“三产”项目。
2002年3月,由西楼投资7400万元、文登市第一家村办项目区——龙山工业园破土动工。2003年1月1日,龙山工业园落成。电缆厂、包装机械厂、安装公司等工业企业迅速进驻,并在这里不断加大投入,实现膨胀发展。如今,龙山工业园内仅文登电缆厂一家,每年就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转型之后海阔天空。文登电缆厂搬出后,西楼依靠其原址紧靠市区主干道龙山路的优势,建起两栋商品住宅楼向社会出售,建起韩式公寓对外出租,还在临街位置建起三星级的富丽华大酒店;包装机械厂搬出后,西楼在原址建起了西楼超市、15个高档门市房的高标准综合市场,除收缴租金外,还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汽车大修厂搬出后,他们在其原址建起喜庆大厦和养生苑,向婚庆市场和特色餐饮市场进军……
如今,西楼的企业已由5家发展到20多家,2011年,实现经营总收入6.5亿元,上缴两税2300多万元。鞠小平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壮丽人生答卷。
“思路一开幸福来”
幸福是什么?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鞠小平赋予了这个答案更为深刻的内涵:为了更多人寻找幸福的出路。
2006年,就在西楼人为集体经济的繁荣发展感到志得意满时,鞠小平却又提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想法:西楼要联合龙山街道办事处最西边的一个最穷村,以富带穷,共同发展。
金岭屯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们有些想不通,这不是给自己背包袱吗?对此,鞠小平说,人不能只看现在不看未来,也不能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作为城中社区,西楼想要实现更大跨越,就必须跳出城区,拓展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央号召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很多村子既没有资金,又没有门路,如果没有强村的参与,新农村建设将很难实现突破。
2006年5月,在参加村干部培训活动时,鞠小平与原金岭屯村党支部书记坐到了一起,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后,一个合作的想法应运而生——两家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对接方案很快出炉: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坚持以强带弱、共建新农村的思路,实现西楼资金、管理优势与金岭屯村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全面整合,逐步将金岭屯村整体并入西楼,变两家人为一家亲。
2006年9月14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下,西楼居委会正式合并原金岭屯村。2007年1月31日,原金岭屯村更名为金岭山庄,相隔7公里的两家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随后,西楼向金岭屯村进行了大投入。金岭屯村的村居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建起了现代化高标准的花园小区;村内脏乱的河道、水塘,改造成多功能生态水上景观;小区南侧,一个个大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大棚,取代了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榨油厂、豆腐坊、养鸡场纷纷开设,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2008年1月11日,原金岭屯村的88户村民全部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档住宅楼。
2009年11月,美丽的金岭山庄又迎来了一批新主人——龙山街道办事处段家疃村的村民,同金岭屯村一样,段家疃村也加入西楼社区这个大家庭。
按照金岭山庄发展规划,西楼将在此打造一处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集居住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为一体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鞠小平指着金岭山庄规划蓝图,豪情万丈地说:“我们将以金岭山庄为基点,在未来几年内将周围10到15个村纳入其中,使这里崛起一个现代化新农村的新经济板块。”
“让更多居民享受幸福”
集体经济赚钱了,钱该怎么花?“让社区居民花。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居民幸福!”鞠小平坚定的认为,发展的成果就是要由群众共享,否则,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动力。
社区将近几年开发的4万多平方米门市房转化为股权,每年按出租收益进行分红;先后对西楼幼儿园进行了高标准扩建,兼并成立了西楼商业幼儿园和西楼宏安幼儿园,解决了社区幼儿教育问题;在社区,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设备、健身娱乐设施,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为企业职工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为居民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两组数据足以反映西楼人的幸福指数:十年前,社区人均年收入6000元,如今2万多元;十年前,60岁以上老年人各种福利每年1000元,如今2万元。人均收入翻了3倍,老人福利是以前的20倍!
受益的“群众”,不仅仅是西楼社区居民。2007年11月3日,西楼成立了文登市第一个社区慈善工作站——西楼社区慈善工作站。每年4月份被定为爱心捐献月,党员群众踊跃捐献爱心款,企业认捐3万至5万不等的慈善款,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汶川地震后,鞠小平带头捐款6万元、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其他党员群众多则数千,少则几百,共向灾区捐款203万元;2010年玉树地震捐款73.3万元。
数年来,鞠小平用一颗爱民之心和满腔执着,履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文明社区的当家人,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威海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乡村之星”等诸多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