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传媒报道
西楼:让更多农民圆梦新农村
作者: 日期:2008-10-17 
    成群的鱼儿在池塘里嬉戏,岸边一簇簇花儿竞相开放,一座座高标准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下班回家的村民挤满了健身场地……这个原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穷山村——金岭屯,随着西楼人建设新农村实现村居共赢梦想的实现,如今摇身变成了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金岭山庄,西楼人心目中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也徐徐展开。 
    优势互补 一拍即合 
    近年来,文登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楼社区居委会积极发挥自身的守城优势,工业稳步发展,电缆厂、大修厂、塑料厂等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每年都大幅增长;房地产公司每年可承接10万余平方米建筑任务,已发展成了西楼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酒店、租赁等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2004年,西楼社区居委会率先完成旧城改造,成为文登市首个“零”失业社区。然而,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西楼人发现辖区内的发展腹地越来越小。如何突破瓶颈,放开手脚实现更大跨越?西楼决策者夜不能寐。 
    同属龙山街道办事处、仅88户人家的原金岭屯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利条件严重束缚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年来村貌基本没有改变,村民们主要靠种田维持生活,一个三口之家的年收入还不足万元。 
    2006年5月,在参加村干部培训活动时,西楼居委会党委书记鞠小平与原金岭屯村党支部书记于建平坐到了一起,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后,一个合作的想法应运而生——两家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对接方案很快出炉: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坚持以强带弱、共建新农村的思路,实现西楼资金、管理优势与金岭屯村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全面整合,逐步将金岭屯村整体并入西楼,变两家人为一家亲。2006年9月14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下,西楼居委会正式合并原金岭屯村。2007年1月31日,原金岭屯村更名为金岭山庄,西楼社区居委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此铺开。
    以民为本 成果共享 
    西楼社区居委会党委副书记吴龙山告诉记者,依托金岭屯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金岭山庄管委会成立了农业队、蔬菜队、治安队和综合队,对原金岭屯进行全新的改造。他们在金岭屯建起了5座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大棚,优质的无公害蔬菜已经端上了西楼人的餐桌。西楼社区居委会还计划向金岭山庄注入1亿元资金,建设500个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大棚,加上建起的榨油厂、豆腐坊,金岭山庄已经成为西楼的“农业工厂”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周边村也都在这一基地的带动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2008年1月11日,对于金岭山庄的居民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全村88户村民一道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楼房。“住了一辈子的土房子,因为和西楼社区的合并,我们这些农村人竟住进了崭新的楼房。”10月10日,55岁的孙秀泽提起当时搬家时的感受说,“原来村里到处污水横流,街道坑洼不平。能搬进楼房,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如今,走进金岭山庄,原来那一排排破旧的平房早已被一幢幢漂亮、时尚的楼房所取代,街道整洁宽敞、楼前花红草绿。据了解,目前已经改名为金岭山庄的居民每人每年可领取近5000元的现金及副利。“水电免费,米面油几个大的节日都发,每人每月还有60元的菜票,我们老两口足够花的了。”金岭山庄居民于忠华说,原来分散在各农户手中的土地被集中起来,或种果树,或种粮食,或搞生态农业开发,像他这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都按照各自意愿被分进了农业队或蔬菜队,除了和其他居民一样领取现金、福利外,他还能按时领取工资。 
    在金岭山庄治安队警务室工作的原金岭屯村村民刘新华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年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在蔬菜队工作的妻子年收入也近万元;而原来靠侍弄几亩农田,整个家庭的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活儿轻快了,收入增加了,刘新华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2007年4月成立的西楼军乐团如今已成为文登市一个很出名的演出队伍,这个军乐团的所有成员均是西楼居委会下辖的各企业单位的在岗人员。而常年活动在村居基层的老年活动队更是早已成为西楼人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推动下,原本没有任何文化生活的金岭山庄也成立了自己的秧歌队。每天下班后,大家就会凑在一起扭上一段。秧歌队成员郑本玉告诉记者,在西楼社区居委会将原金岭屯村合并以前,这种生活她连想都不敢想。
    着眼未来 谋求长青 
    金岭山庄居民生活面貌和经济状况的成功改变,已深深影响了周边一批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弱村。吴龙山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茅埠屯村、段家疃村的兼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周边其余11个村与西楼居委会的兼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13个村的村民也将按照规划与金岭山庄的居民一起,集中居住在一个大型居民区内,土地则统一规划利用:一部分用来集中种植高产小麦、花生、玉米,以解决居民的口粮问题;一部分用来发展大型生态农业园,以开辟一条全新的居民增收途径。目前高产玉米和花生的试验正在进行中,生态农业园的建设规划也在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吴龙山就西楼居委会兼并弱村是否可持续发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建设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耕地作保障,就目前金岭屯村、段家疃村、茅埠屯村三村的兼并为例,原本三村的宅基地共占地290余亩,兼并后三村居民所居住楼房的占地面积170余亩,其余宅基地全部还耕。将来其他11个村全部兼并之后,仅宅基地一项就可增加耕地800亩左右。“单体农业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化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切实增加家民收入,从而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随着西楼各项事业的日益壮大,管理人才匮乏成了西楼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鞠小平结合西楼自身的实际,采取就地取“才”、岗位成才的方式,着重将西楼居民培养成社区发展的后备管理人才。自今年4月开始,每周二晚上7:00至8:30,居委会的120余名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重点培养的居民都会聚在一起进行管理培训。而在每次培训的后半段,鞠小平都会就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做人的道理和管理的哲理。目前,西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不少已走上管理岗位,开始为西楼的发展出力。 
    鞠小平向记者透露,目前被兼并村居民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还不是西楼居委会的最终目标。目前西楼居委会正在酝酿将被兼并村村民手中的承包土地、果树以及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作为股分参股到西楼居委会的实体中,通过这种股权制的方式,给居民提供一份持续的经济收入和长久的生活保障。
   
Copyright 2009-2019 西楼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辩率为1024×768像素
鲁ICP备10208479号 鲁公网安备371081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