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传媒报道
西楼之路—解读文登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楼社区的“转型升级”
作者: 日期:2009-11-02 
    10月18日,中国西楼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文登市首家免冠行政区划的村级企业集团,在文登市率先实现村居经济集团化发展。
    不到8年时间,西楼不但从一个脏、乱、差的“三类村”一跃成为文登市村居中经济实力最强、人均生活水平最高、生活保障最全的村居,还通过兼并联合,带动弱村发展,成为村居共建新农村的典范。回望过去,西楼集团董事长鞠小平表示,西楼有今天,关键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敢干敢闯、走科学发展之路;西楼居民们说,有一个好当家人,西楼必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型——退二进三,做足“城”文章,做大集体经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城中村的西楼曾风光一时——卖了土地,村里还有大大小小12家企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人心涣散,企业纷纷倒闭,最后只剩下5家。没了土地,很多人又失去工作,村子开始变得不稳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层出不穷,曾经的“风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三类村”。
    2001年11月3日,西楼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鞠小平成了西楼的当家人。
    当时的鞠小平有自己的铝合金厂、运输车队、饭店等,每年收入不菲。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为什么还来接这个烂摊子?对此,鞠小平说,“我是西楼人,不能让西楼就这么乱下去,我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上任伊始,鞠小平就认准一个理,“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发展,村子还得乱下去,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也只能是空想。
    可是,除了5家半死不活的企业、40多亩郊区荒坡地,西楼没有任何优势资源,城区没有一寸空闲土地,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守着鱼塘吃鲜鱼,靠城就要做足城文章。”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西楼的现状后,鞠小平认为,西楼最大的优势就是位于城区,土地寸土寸金,发展服务业大有可为,而城郊40多亩荒坡地发展工业将大大提升土地价值。这样,既使原有企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通过办第三产业来安置居民就业。于是,在很多文登人还不知道何为“退二进三”时,鞠小平提出“发挥守城优势,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即利用40多亩荒坡地建项目区,将城中心的企业搬到项目区,倒出来的黄金地带办“三产”项目。
    2002年3月,由西楼投资7400万元、文登市第一家村办项目区——龙山工业园破土动工。2003年1月1日,龙山工业园举行开园仪式,西楼全体居民喜气洋洋地聚集在工业园里吃饺子、过元旦,庆祝工业园落成。电缆厂、包装机械厂、安装公司等工业企业统统搬进了龙山工业园,并在这里不断加大投入、加大改造,实现膨胀发展。如今,龙山工业园内仅文登电缆厂一家,每年就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转型之后海阔天空。文登电缆厂搬出后,西楼依靠其原址紧靠市区主干道龙山路的优势,建起两栋商品住宅楼向社会出售,建起韩式公寓对外出租,还在临街位置建起三星级的富丽华大酒店;包装机械厂搬出后,西楼在原址建起一个拥有415个摊位、15个高档门市房的高标准综合市场,除收缴租金外,还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汽车大修厂搬出后,他们在其原址建起喜庆大厦和火锅城,向婚庆市场和特色餐饮市场进军……“三产”成为西楼新的经济增长点,仅公寓租金、高档酒店等几项,每年就可为西楼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如今,西楼的企业已由5家发展到25家,2008年,实现经营总收入4.08亿元。
    拓展——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富裕
    2006年,就在西楼人为集体经济的繁荣发展感到志得意满时,当家人鞠小平却又提出一个令人费解的想法:西楼要联合龙山街道办事处最西边的一个最穷的村——金岭屯村。 
    为什么要联合这样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穷村”,这不是给自己背包袱吗?很多西楼人想不明白。对此,鞠小平说,人不能只看现在不看未来,也不能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他看来,作为城中社区,缺乏发展腹地的西楼想要实现更大跨越,就必须跳出城区,拓展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央号召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但很多村子既没有资金,又没有门路,如果没有强村的参与,新农村建设将很难实现突破。因此,双方的联合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而此时,金岭屯村党支部书记于建平也急于为贫穷落后的金岭屯找一条出路,两人一交流,便碰撞出合作的火花。2006年9月14日,经文登市政府批准,西楼社区正式兼并金岭屯村,相隔7公里的两家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西楼向金岭屯村进行了大投入。金岭屯村的村居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建起了现代化高标准的花园小区;村内脏乱的河道、水塘,改造成多功能生态水上景观;小区南侧,一个个大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大棚,取代了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榨油厂、豆腐坊、养鸡场纷纷开设,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2008年1月11日,原金岭屯村的88户村民全部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档住宅楼。原金岭屯村的老支书刘新华既喜又愧:“原来我还怕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同意跟西楼合并,现在看来这一步走得太对了,金岭屯的好日子来了。”
    今年11月11日,美丽的金岭山庄又将迎来一批新主人——龙山街道办事处段家疃村的村民,同金岭屯村一样,段家疃村也加入西楼社区这个大家庭。
    按照金岭山庄发展规划,西楼将在此打造一处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集居住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为一体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鞠小平指着恢弘壮丽的金岭山庄规划蓝图,豪情万丈地说,“我们将以金岭山庄为基点,在未来几年内将周围10到15个村纳入其中,使这里崛起一个现代化新农村的新经济板块。”
    共享——人人生活有保障,福利待遇高,文化生活好
    “西楼人现在去哪儿,腰杆都硬邦邦的。别人都羡慕我们,日子过得太好了。”采访中,居民们这样告诉记者。西楼人的自豪溢于言表。在西楼,全部闲散居民都得到就业安置,在文登市率先实现居民“零失业”;西楼人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老年人的福利待遇与日俱增,每人每年达到1.3万元。生活有保障、福利待遇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西楼人的幸福生活确实值得他人艳羡。
    鞠小平说,发展为了什么?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发展的成果就是要由群众共享,否则,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动力。不仅如此,西楼人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村改居的西楼来说,社区已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伴随着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失地、无业、缺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处理不好,极易产生不和谐因素。因此,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建设,为发展营造最和谐的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西楼向发展要岗位,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开发工作岗位1000多个。如今,1000多名居民在社区集体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为方便居民工作,西楼还投资购置班车,用于接送在岗居民。西楼人坐着班车,每天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实实在在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
    教育是民生之基。西楼投资上千万元,把原有幼儿园改扩建成能容纳1000名幼儿的国家级标准园,建起微机室、舞蹈室等,并安装了地暖、中央空调、塑胶地面,每个教室电视、音响等各种设施齐全,并且开通幼儿接送专车。
    提高居民的福利待遇是西楼领导班子最看重的事。西楼拿出专款为居民办理养老保险,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待遇,现在已达到每人每年1.3万元。考虑到有些老人节俭惯了,为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居委会把其中一部分钱变成“票”,按月份、节日发放到居民手中,不用就作废,“强制”居民消费。肉票、蔬菜票、豆腐票、火锅票、洗澡票……几乎囊括了居民所有日常生活所需。西楼还为居民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居民享受全市的大病统筹,费用报销比例高达50%,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物质生活丰富了,西楼人的文化生活也日益活跃。西楼建起可容纳1300多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居委会设立了文化大院。社区还成立了锣鼓、舞蹈、合唱等演出团体,组建了一支上百人的大型军乐团,经过专业人士授课,能够熟练演奏世界级名曲,成为文登市文化团体中的一大亮点。
    当然,最令外人“眼馋”也让西楼人高兴的是,西楼已经为西楼人栽下了“摇钱树”。西楼4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门市房由集体统一经营,只租不售,并把所有产权转化为股权,量化给西楼居民,每人可得22.6股。71岁的居民于国昭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西楼人人是股民,从明年开始,每年就能坐收红利了。”
    提升——建设学习型团队,以“人”的发展推动西楼前进
    每个周二的晚上6时许,西楼幼儿园的多媒体教室里座无虚席,坐在这里等待上课的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而是西楼社区、西楼集团的中层领导和后备干部,他们主要的“任课老师”是西楼的当家人——鞠小平。
    西楼集团的中层领导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西楼人,他们既没有特别高的学历,又没有很丰富的阅历。鞠小平认为,西楼的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西楼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做好“人”的文章,培养一支作风硬、能力强、水平高的领导团队。
    提升团队水平,学习培训是第一途径。为此,从2003年起,“财会学习班”、“厂长经理学习班”、“中层干部学习班”便在西楼一茬接着一茬开,大到世界经济形势、国家方针政策,小到处事方式,都是他们的学习范畴。而鞠小平几乎一课不落,只不过有时候他是老师,讲给下属听;有时候他是学生,听请来的专家教授讲。
    学习培训的同时,西楼又不断完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居委会原来无章可循的实际,鞠小平上任后,制定了规章制度40多项,内容涉及干部聘任、财会管理、材料采购、工资分配、内部退休、合作医疗、来客接待等方方面面,渗透到社区工作的所有环节。在管理上,西楼则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居委会两委成员到普通居民,一把尺子量长短,一支秤杆称分量,谁也不能搞特殊。有位厂长违反了“中午就餐一律不准饮酒”的规定,被罚款2000元,并写出深刻检查,通报批评;鞠小平的一位亲戚因偷拿了工地上的钢筋头,被罚款5000元……
    规范的制度和管理,锻造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每周二上课,所有干部经理,没有一人会迟到、无故旷课;下午,只要居民想办事,总能在相应的岗位上找到相关的人。吃吃喝喝的人少了,谋事干事的人多了;私私弊弊的事少了,阳光公开的事多了……
    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使西楼人增长了智慧,增强了创新、应变能力。2008年年底,面对金融风暴,西楼人通过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学习、分析,做出“潜伏”和“抢夺”的双重应对策略,一方面稳固原有产业,一方面抄底发展,相继将两个幼儿园、一个大修厂、一个油库和一支车队收入麾下,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智慧的西楼人,已经走上了一条顺应时代特色、符合社情民意、利于村居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未来,西楼将更加辉煌。
   
Copyright 2009-2019 西楼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辩率为1024×768像素
鲁ICP备10208479号 鲁公网安备37108102000153号